鞍匠镇坚持“目标不变、靶心不散、频道不换”的原则,围绕“责任实、监测准、产业兴、巩固稳”的目标,探索性的创造出“333”工作模式(即构建三项机制、聚焦三项重点、抓实三项举措),全面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。截至目前全镇13个村476户脱贫户,1179口人,未出现返贫现象。
一、构建三项机制,织密责任落实“一张网”。一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。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夯实主体责任、领导干部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驻村干部履职尽责机制,针对“后评估”的4个方面26项指标,制定专项工作方案,逐项逐条分解任务,压实压紧责任,构建起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二是健全动态监测机制。聚焦对因疫情影响,持续增收乏力、收入不稳定,人均收入不足6600元的户开展排查,持续监测“3+2+1”安全情况。由包村领导挂钩结对,建立自然村全覆盖的“网格化+信息化”监测体系,建立村组网格,每个网格点安排1名村干部作为网格员,通过网格化摸排和联动化预警形成的疑似监测对象清单,逐村逐户逐人核查,全面掌握疑似监测对象家庭的“三保障”、收入支出等基本情况,实行动态管理,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应纳尽纳、应帮尽帮。三是健全精准帮扶机制。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的原则,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、发展需求等,对排查出的边缘户和易返贫户实行动态管理监测,建立即时发现、即时帮扶的快速反应机制,发现返贫苗头即时标注、即时纳入,综合运用各类政策,逐户制定“一对一”的帮扶举措,开展靶向施策,确保脱真贫、真脱贫、不返贫。
二、聚焦三项重点,打好成果巩固“组合拳”。一是聚焦收入守底线。紧盯脱贫人口收入线,坚决防范收入不稳定、不持续、不增反降问题。支持企业、合作社参与乡村产业发展,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。对所有脱贫人口进行分类建档立卡,信息化动态管理,提高乡村公益岗位聘用脱贫人口数量,持续促进就地就近就业,增加就业收入,力争全镇脱贫人口收入整体同比增长10%。二是聚焦成果强保障。切实巩固“三保障”成果,全面落实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安全饮水、低保兜底等保障性措施,有效预防因病、因学、因灾返贫致贫。34户老旧房屋改造全部完成,45万元村级人饮工程积极推进,确保住房安全保障率、饮水安全率达到100%。扎实推进健康扶贫机制,全面落实“一站式”诊疗服务+“扶贫保险”双保障机制,同时加强低保五保动态管理,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申请纳入。切实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,确保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率达100%。三是聚焦扶智增动力。继续开展“农民夜校”“擂台赛”等活动,加强思想、文化、道德、法律、感恩教育,弘扬自尊、自爱、自强精神,防止政策养懒汉、助长不劳而获和“等靠要”等不良习气。总结推广脱贫典型,用自强不息、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鼓舞带动群众自力更生、勤劳致富。
三、抓实三项举措,推动乡村振兴“高质量”。一是强产业。坚持“强产业、出特色、活联结”的思路,发挥鞍匠高铁、高速区位优势,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“5010”精品示范带工程,积极推进四道河、下旗、鞍匠的美丽乡村项目。建立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+低收入农户”利益联结机制,持续推进岭沟千亩果园基地、黑沟门的和林种植业合作社、大窝铺五百亩果园做大做强,力争总投资500万元的下旗野猪养殖基地、总投资200万元的南沟百亩食用菌产业园、总投资100万元富士康药业百亩苍术种植基地等重点项目年内建成达效,预计可新增带动低收入农户86户,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,新增就业200人。同时,整合光伏资金,着力谋划贫困群众最急需、最期盼的基础设施建设,让农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,全面夯实增产增收基础。二是稳增收。采取资产收益、产业带动、合作社分红等多种方式,抓好集体资产资源管理,通过土地流转、种养殖业等途径,年预计增收130万元,力争13个村年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,其中5个脱贫村的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。三是扩就业。坚持把就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硬措施,一方面,按照“企业带动、农户参与”的工作思路,采取“企业+车间+低收入农户”的模式,大力发展两间房“立平”家庭农场,持续做好家门口就业、创业工作;另一方面,大力提升低收入农户技能,鼓励外出务工,使农户能够走得出、干得好、挣得多。计划年内开展专项技能培训10次,安排扶贫就业公益岗位378个,全面增强“造血”功能。(县政府信息中心)